团学活动
人工智能学院实践团点亮乡途(一):鹤梁馆寻根铸忠诚,核遗址砺志守初心
  • 作者:
  • 编辑:王毅

长江之畔,巴渝之魂。7月12日-17日,人工智能学院“编程人生”实践团走进重庆涪陵区,开展主题为“青春聚力珍溪,数字赋能乡村”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实践团来到涪陵的第一站——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和816工程景区,从千年水文遗址,再到深藏山体的国防工程,开启一场“鹤梁馆寻根铸忠诚,核遗址砺志守初心”的文化之旅。

走进千年题刻,探秘水下世界

12日下午,实践团整装待发,前往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实践团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在地面展厅中,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实物展品,深入了解白鹤梁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历程。从古人以石鱼为水标观测长江水位变化,到三峡工程兴建后采用“无压容器”进行原址原环境保护,每一段历史都深深吸引着大家。

随后,团队成员们乘坐长达90米长的自动扶梯,深入水下40米深处进入水下参观展区,近距离感受“水下碑林”的震撼与水文观测的精妙。“科技让千年前的文物得到保护,这项工程真令人叹为观止!”实践团成员不禁感叹到。在这里,石刻与江水共生,历史与科技交融,成员们深刻感悟到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坚韧。

重走三线足迹,传承国家记忆

13日上午,实践团前往重庆816工程景区。

816工程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工程,展示了当时我国在核工业领域的建设成就和国防战略布局。在景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101工号主反应堆、中央控制室、反应堆大厅等重要区域。

讲解人员介绍到,这里曾驻扎着6万名工程兵、核工业专家和支援人员。他们当中许多人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隐姓埋名扎根深山,一干就是十八年。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汗水,有的人甚至奉献了宝贵的生命。实践团深刻感悟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为国争光”的三线精神内涵。

迎着晨曦出发,伴着暮色而归。参观后团队成员们围绕“红色精神与乡村振兴”展开了热烈讨论。在接下来的五天里,实践团将以红色精神为指引,深入涪陵珍溪镇,通过实地调研、志愿服务、文化宣传等方式,用青春力量助力当地发展,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振兴路上持续闪耀。

图:魏婷婷

文:胡魁涛张文闻

一审:刘晨

二审:胡君

三审: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