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根据学校2025年暑期第三阶段自主培训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中国建造思政馆开展特色教研活动,全体思政课教师参与,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星主持。此次活动聚焦中国建造思政馆,深入探索思政馆元素与各门思政课的融合路径,为思政教育创新赋能。

活动伊始,张博萍老师围绕思政馆内容融入实践教学进行专题导学。她系统介绍了场馆以习近平总书记金句为引领的设计思路,解读了“以建筑工程为经、建筑人文为纬,以‘有形’建筑风貌为线索、‘无形’精神力量为内核”的育人特色与基本逻辑,详细阐述了场馆如何通过丰富内容发挥育人实效,为后续课程融合提供了清晰的资源坐标。
随后,各教研室主任结合课程特点,分享了思政馆资源的融合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吴亚坤指出,中国建造思政馆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他提出四大运用策略:将思政馆纳入教学体系,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专题教学;开展现场教学、主题演讲、实践调研等活动,增强学生沉浸式体验;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拓展学习维度;加强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形成思政教育合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研室主任胡晓迪强调,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既要传递思政真理,更要扎根专业土壤。她提出以“建筑铸魂育人”为核心的融合理念:用建筑史诗讲透理想信念、以工程实践升华家国大爱、用场馆资源诠释劳动价值、以工程伦理强化法治观念、让工程品格涵养道德修为,实现专业特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耦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吴芳表示,概论课程兼具历史性、理论性与现实指导意义,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毛泽东思想时,可结合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等历史事件,阐释党在艰难中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精髓;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可链接高铁发展、5G应用等当代成就,以深圳从渔村到国际都市的蜕变为例解析改革开放理论,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论对国家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激发学习主动性。

此次特色教研活动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了资源融合的实践平台,明确了思政馆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具体路径。马院还将组织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自主培训,常态化学习,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文:张鸿 图:李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