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清晨,重庆市荣昌区铜鼓镇万福桥社区的黄桷树下,10岁的柯榆正蹲在河边记录数据:“水流5米用时8秒,速度0.625米/秒,超过安全值!”这位留守儿童手中的实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乡村“小数据”——这是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星火燎原”社会实践团开展的“生活里的小科学”暑期实践活动现场。该团队以“生活即课堂”为理念,带领社区80%以上的留守儿童用科学方法解读乡村生活,开辟了“沉浸式学习”新路径。


从“需求清单”到“探秘地图”——把课堂搬进乡野
“留守儿童多、安全知识缺、作业辅导难”——社区座谈会上的这份“需求清单”,成为实践团的创意原点。志愿者们将防溺水教育设计成“河流流速测量实验”,把作业辅导融入“农作物生长观察”,让兴趣活动升级为“社区设施优化提案”。提前踩点社区河流、农田、图书室后制作的“科学探秘地图”,成了孩子们的“寻宝图”。“传统说教孩子听不进,现在用竹竿测水深、树叶测流速,他们记得比谁都牢。”社区工作人员看着孩子们在铜鼓河边分组实验,忍不住点赞。志愿者将树叶放入水中计时漂流距离,用“每秒0.5米”的具象数据解释危险水域特征;孩子们则用竹竿测量不同河段水深,在地图上标注出“能看见底”与“看不见底”的区域,亲手绘制出“危险警示图”。


从“课本知识”到“田间智慧”——让数据说话
“爷爷种玉米为啥一行种8棵?”在农田探秘环节,小杰的提问引发热烈讨论。志愿者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孩子们测量行距、计算种植密度,最终请来农户讲解“合理密植”的农科原理。“原来数学课本里的‘间隔问题’,爷爷天天都在用!”小杰在笔记中兴奋地写道。
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延伸到各个角落:建筑设计专业志愿者带领孩子们重新规划社区图书室,一天内完成简易壁柜的设计组装;11岁的小艺通过观察发现“每天有11个伙伴在水泥地上打球”,据此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撰写的《增设乒乓球台提案》被纳入社区“为民办实事”清单。孩子们的“乡村科学笔记”最终汇编成《铜鼓镇儿童观察报告》,收录了河流数据、玉米生长图及19条社区改进建议,甚至还有“黄桷树年落叶量”这样的趣味统计。


从“暑期实践”到“成长接力”——用智慧浇灌乡土
“大学生把知识掰碎了讲,娃儿们早上七点就来等活动!”村民口中的变化,印证着实践活动的温度。实践团与社区达成“科学探秘接力”约定——孩子们持续记录身边变化,团队通过线上指导分析数据,优秀提案将由社区协助落地。
“乡村本身就是座知识宝库,我们要做的是递给孩子发现的钥匙。”团队成员余沁林的感悟道出活动初心。当铜鼓镇的孩子们用卷尺丈量土地、用数据论证观点时,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碰撞,正让科学精神在田野间生根发芽,让成长在实践探索中自然发生。
文:余沁林
图:吴家雪 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