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艺”夏润乡土——大学生志愿者用文化画笔点亮乡村儿童多彩梦

来源/编辑: 校团委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6日 11:10

七月的重庆市荣昌区铜鼓镇,蝉鸣与童声交织成夏日序曲。7月15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星火燎原”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带着笔墨纸砚与创意工具走进乡村,开展“传统文化浸润+趣味互动赋能”暑期公益活动。书法体验、DIY扇面创作、民俗游戏等丰富环节,让80余名乡村儿童在墨香、色彩与欢笑中涵养文化自信,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17B14

墨香里的文化密码——当书法遇见“云陪伴”

“‘孝’字上面是‘老’的一半,下面是‘子’,寓意子女承托长辈。”在“汉字里的中国故事”书法课上,志愿者邱震东握着10岁小宇的手书写毛笔字,指尖的力道透过宣纸传递着文化的温度。实践团创新推出“书法+数字”模式,孩子们的每幅作品都被扫描生成电子档案,标注“笔画进步”“结构优化”等成长轨迹,在外务工的家长能随时“云参与”孩子的成长。

“以前视频时孩子总说‘没意思’,现在天天追着分享练字心得。”四川打工的柯爸爸在家庭群里晒出儿子写的“福”字,这个由“示字旁”与“一口田”组成的汉字,让他读懂了孩子对家乡的思念。

16D7B

扇面上的乡土情怀——从生活灵感到创意表达

空白扇面在孩子们手中变成“梦想画布”。11岁的琪琪用青绿山水勾勒铜鼓河风光,扇骨处题“家乡的河会唱歌”;小艺将奶奶教的童谣《月亮走》画成连环画,配文“月亮走,我也走,我送奶奶回村口”;更有孩子大胆畅想“未来乡村”——太阳能板屋顶下,机器人正在田间除草,扇柄处郑重写下“科技让家乡更好”。

“我们不教技法,只引导观察。”志愿者晏田说。孩子们带着扇子走访老街坊,听木匠讲榫卯结构,跟绣娘学缠线配色,最终完成的作品均是在“画身边事、写心里话”。“以前觉得艺术在美术馆,现在知道家门口的玉米地、石板路都是素材。”村里老人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感慨道。

15ADD

游戏中的成长魔法:数字与民俗碰撞协作火花

“数字抱抱——5!”随着志愿者口令,7岁的小宇没跟上节奏,11岁的琪琪立刻拉他入圈:“我们组正好缺一个!”这场看似简单的游戏,两周内让孩子们从互不相识到主动协作。而“你画我猜”环节更添文化味。当志愿者给出“端午挂艾”“中秋打糍粑”等关键词,孩子们用简笔画演绎民俗场景,答对的小组能获得“民俗知识卡”。

1760D


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举着书法作品、手绘扇子,跟着志愿者唱响改编版《少年中国说》,稚嫩的歌声里混着方言的尾调。实践团指导老师王尧说:“这些孩子画的不只是扇面,是对家乡的热爱;写的不只是汉字,是文化的根脉,这都是我们用青春守护的——最生动的教育。”

16BAD

文:陈思思

图:吴家雪、陈思思、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