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我校在图书馆一楼创客空间成功举办第6期“清源·渝小筑”科研沙龙暨博士论坛活动,活动以“学术之约·共启新篇”为主题,20余位博士教师齐聚一堂,围绕前沿科研方向、技术应用实践及学校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研讨。沙龙由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续光主持。

本周恰逢全国第26个知识产权周,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张续光在讲座开始前系统领学了科研诚信建设相关文件,同步宣贯“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主题活动,为培育高价值专利、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政策引导。

接着进入主题报告环节,王乐祥博士聚焦养老机构空气污染治理问题,通过随机双盲实验揭示了污染物暴露与老年人健康指标的直接关联,开发出新型空气净化设备,其成果已与美的集团合作转化,获多项发明专利,助力智慧养老、健康建筑产业升级;谢津成博士创新提出“全装配刚性连接高强钢混组合梁桥”设计方法,研究成果在山东济宁某桥梁工程中成功应用,为绿色低碳建造提供了技术支撑;陈敏博士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阐释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意蕴和构成要素,提出需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治理经验,探索技术赋能下的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自由讨论环节,孙强博士提出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推动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余乐博士建议加强跨学院合作,构建“道路固废—再生材料”产学研链条;王茹诗博士结合日本留学经历,倡导将AI技术融入基础教育健康监测。与会者围绕“科研团队建设”“教学能力提升”等议题展开热议,表示在做好本职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要主动搭建团队,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将学校发展与个人规划相结合,赋能学校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科发处处长张银会在讨论中表示,科发处后续将制定新教师服务指南,便于新进教师快速上手科研,少走弯路,提高科研部门服务质量。

党委副书记、校长郑周练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科研人员的学术贡献,并明确学校未来发展路径。首先,针对新进博士培训指引制度缺失、团队协作机制薄弱等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需求对接,及时强化制度保障;其次,鼓励科研人员突破学科教育思维定式,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不定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潜在合作项目孵化;最后,郑校长强调教师要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恪守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弘扬教育家精神,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学校各项事业建设任务中,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图:李婷婷 覃丽倩